何佩珍个人事迹

何佩珍,女,汉族,1956年5月出生,浙江省宁波人,巴士二汽公交有限公司退休员工。

何佩珍是浦江丽都小区的“名人”,她用爱心、耐心、恒心,坚守着爱的承诺,传递着孝老爱亲的正能量。母亲身患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她将其吃喝拉撒一肩挑起,每天天蒙蒙亮,就开始起床做饭了。邻居蔡桂风多次脑梗,做过心脏手术,与轮椅为伴,子女无暇照顾,她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经常上门帮忙擦身、洗衣、喂饭……这一干就是好几年。她又是浦航日托站的志愿者,经常去跟老人们聊天谈心、整理房间、表演节目,多次组织老人外出郊游,还自掏腰包,邀请文艺团队为老人进行表演。曾获第八届“可爱的闵行人”等称号。

阳光般温暖的女儿心  ——记浦江镇浦航社区志愿者何佩珍的动人事迹

题记:何佩珍的身上有3把别人家的钥匙,3把钥匙打开来的是一位社区志愿者敬老、亲老、助老的感人故事。  


做好事活得开心,别人开心,我也开心。——何佩珍 

位于浦江镇召稼楼附近的浦航大型居住区,居住着一批特殊的人群,他们是从市内黄浦区、闸北区、徐汇区、静安区等动迁或租住过来的居民。这批居民中老人多、残疾人多、大病重病人多。浦江丽都小区常住人口1760人:其中60岁以上的585人,80岁以上的109人;有残疾证的30多位;大病重病者80多位。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为了解决老年人的日常护理问题,浦江镇社区中心于2012年初开办了浦航社区老年日间服务中心,该中心日托着30多位有病老人。本篇的主人公何佩珍是日托中心最典型的志愿者,她的事迹感动着日托中心,感动着浦航社区,感动着浦江大地。 

让母亲多活几年

出生于1956年5月的何佩珍上有3个哥哥,她是家里的小妹。父亲患重病离世以后,家里只留下90多岁孤独、病重的老母亲。老母亲先后发生过3次脑梗,第一次中风后行动不便,第二次中风后半身不遂,第三次中风后全身瘫痪。为了帮繁忙的哥嫂们分忧解难,何佩珍独自挑起了照料、护理老母亲的重担。

何佩珍从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中学毕业后的去向本是崇明农场,因为有病才安排到了街道小厂当工人。10年之后,她调到公交公司的41路当售票员。患有心脏病的何佩珍常有早搏、头痛、头晕症状,但她常年坚持抱病工作。她是出了名的热心售票员,老人、孕妇、学生时常得到她的格外照顾,至今还留下一段佳话:何佩珍转到龙吴线上工作后,认识了家住吴泾的女孩朱盈盈,她每天坐着公交去光明中学上学。何佩珍怕文弱的朱盈盈站累了影响学习,常常帮她找座位。从简短的交谈中,何佩珍得知朱盈盈的父母在江西小三线工作,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为此,何佩珍经常自掏腰包帮朱盈盈买票。何佩珍的热心帮助深深地感动了朱盈盈和她的父母,从此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像亲戚一样不断来往。

何佩珍身上有着中式传统女人的朴素和善良,更为可贵的是她的心灵间充满着阳光般的温暖,温暖着家庭、温暖着社会。退休之后,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孝敬老母、照顾好老母,让9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再好好地多活上几年。老母亲原来住在南市苗江路8个平方米的老屋里,她曾经拖儿带女做了一辈子的家庭妇女,粗茶淡饭辛苦了一生。2005年遇到动迁,被安置到浦江镇。过渡期间老母亲借住在莘庄水清路的一家民居,她一心盼望着在暮年能住上自家的新房,过上几年舒心的日子。可不幸的是在租住期间发生了意外,有一天傍晚老母亲突发第二次脑梗,从座椅上跌到地上,还造成了臀部粉碎性骨折。所幸何佩珍刚好从超市回来,急忙呼唤着母亲,用尽力气把她扶到床上,然后打电话叫来了大哥大嫂和急救车,手忙脚乱地把母亲送到了第六人民医院。由于母亲年老体弱不能手术治疗,又回到了暂住的居所。回来后,因母亲病情加重又送到了莘庄医院。经过再一次检查诊断,查出了第二次脑梗与肺部感染。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才保住了母亲的老命。

2008年5月,何佩珍带着半身不遂的老母亲入住浦航社区丽都小区。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呼吸着郊野新鲜的空气,母亲的病情与心情好转了许多。何佩珍全身心地照料着母亲:白天帮母亲洗衣、烧菜、煮饭——让母亲穿上干净的衣服,吃上可口饭菜。母亲是宁波人,喜欢吃海鲜,尽管靠打短工生活的丈夫和靠退休工资生活的她并不宽裕,她也时常买来带鱼、鲳鱼、小黄鱼,让母亲开开荤腥,尝尝来自家乡大海里的美味。何佩珍一有空就推着母亲的轮椅,从17楼下到地面,陪伴母亲在小区的花木间散心,在园中的亭子里歇息,享受阳光的照耀,呼吸清新的空气,听听鸟语,闻闻花香。每日黄昏,何佩珍总要为母亲唱上几曲沪剧、越剧,让母亲在带着乡音的歌声里得到些许安慰。晚上,临睡前帮母亲擦身、洗浴、按摩,让母亲安静地进入梦乡。生怕母亲夜间转身掀掉被子着凉,她就和母亲同睡一床,她不敢熟睡,一二个时辰警醒一次,看看母亲是否睡得舒坦,再帮母亲掖紧被窝。

何佩珍尽管贴心贴胆地照料着母亲,但是母亲的大脑在继续萎缩,身体的机能在不断衰老。入住丽都小区两年后的一个深夜,母亲身体出现异常,发生了第三次脑梗。急救车又把母亲送到莘庄医院抢救,命虽然又保住了,但是母亲从此全身瘫痪,大小便失禁。更不幸的在抢救母亲的忙乱中,何佩珍踏空楼梯重重地摔了一跤,造成了右脚骨折。骨折了的何佩珍绑着石膏,强忍着伤痛,坚持照料着老母亲。无数次的换洗,无数次的擦身、无数次的按摩,无数次的翻身——何佩珍陪伴着老母亲艰难地度过了一个个白天黑夜,度过了一个个春秋冬夏。2013年3月,97岁的老母亲像落日般收尽了最后的晚霞,躺在女儿温暖的怀里,平静地离开了人间。一个三次脑梗的老人居然活到了97岁高龄,这就是何佩珍给这个世界增添的一道光明。   

家人如是说:我母亲发生过三次脑梗,几近生命垂危,是小妹日日夜夜的贴身照顾,才让老人家活到了97岁的高龄。——何业德(何佩珍的大哥)

别人的母亲也是母亲

何佩珍照顾着自己母亲的同时,还照看着邻居蔡桂凤。她经常两手推着两把轮椅在小区里散步、转悠,一把轮椅里坐着老母亲,另一把轮椅上坐着蔡桂凤。62岁的蔡桂凤,10多年前是南京路上燕云楼饭店的财务部干部,2002年在工作岗位上突发脑梗,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是从此半身不遂,失去了生活的基本能力,整天与轮椅为伴。2009年蔡桂凤从董家渡动迁到了浦江丽都小区,做了何佩珍的对门邻居。由于老公、女儿都在上班,家里只好请了保姆服侍蔡桂凤。

疾病与孤独折磨着蔡桂凤的心灵,她情绪低落,面无笑容。何佩珍看着坐在轮椅里度日如年的蔡桂凤心生恻隐,她想:别人的母亲也是母亲,天底下每一位母亲都应该得到敬重。于是,何佩珍决定尽自己所能来照顾别人的母亲蔡桂凤。她主动把蔡桂凤接到家里与自己的母亲为伴,让两位病人说说话,聊聊天。趁着两位老人说话、聊天,她抓紧时间做家务,忙完家务,她就把母亲与蔡桂凤带到楼下去活动、散心。

在照看蔡桂凤的过程中,何佩珍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能否帮助蔡桂凤逐步恢复生活的自理能力?试试看吧,何佩珍拿定主意后付诸了行动。她一方面通过精神上疏导来帮助蔡桂凤增强同病魔作斗争的信心,另一方面通过日常训练来逐步恢复蔡桂凤的身体机能。从剥糖开始练习蔡桂凤的手指活动能力,让她把糖拿在手上,一点一点地展开糖纸,然后把糖送到嘴里。一粒粒地剥,一天天地练,学会了剥糖,再训练别的动作:拿调羹、动筷子、刷牙、漱口……日积月累的长期锻炼,促使蔡桂凤麻木已久的神经渐渐苏醒过来,手指头开始活络起来,经脉渐渐舒展开来,全身的血脉越来越畅通,腿脚也逐步有了知觉——奇迹终于在蔡桂凤身上出现,她颤颤巍巍地从轮椅里站立了起来!站起来了,站起来了!重新站起来的那一刻,蔡桂凤与何佩珍相拥在一起热泪盈眶。半步,一步,再一步——蔡桂凤在何佩珍的搀扶下,开始挪动步子。

何佩珍阳光般温暖的爱心驱散了蔡桂凤心头的雾霾和脸上的阴云,蔡桂凤重拾起生活的信心,慢慢脱离开轮椅,拄起了拐杖,行动逐步自如,现在已经可以拄着拐杖在小区或托老所里行走。

有了何佩珍的贴心照顾,蔡桂凤家的保姆自叹不如。保姆离开之后,何佩珍成了蔡桂凤不计报酬的兼职保姆,她用女儿般的爱心温暖着蔡桂凤,脱离了轮椅的蔡桂凤活出了人样:活得开心,活得尊严,活得阳光。 

当事人如是说:上帝关上了我的生活之窗,何佩珍为我开启了希望之门!是她给了我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力量。——蔡桂凤(何佩珍的邻居)

现年84岁的独居老人彭菊英,是1953年入党的老党员,1951年到南昌飞机厂参加工作,参与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制造的后勤保障工作,后来调到上海南京路永安百货公司当总务科副科长。由于她患有骨质疏松的毛病,曾经9次骨折,至今右脚还下着钢板。彭菊英动迁到浦江虹浦小区之后,在日托所认识了何佩珍。她开始不明白老人们与何佩珍为什么亲如家人?不久,何佩珍的热情与真诚像和风细雨那样渐渐地沁入彭菊英的心田。 

2012年的深秋,何佩珍送日托所的谢蕙芳老人回家,彭菊英与之同路。在路上,何佩珍问彭菊英有什么要帮助的?天有点冷了,彭菊英想把放在壁橱上格的取暖器拿下来,放到浴室里,既然何佩珍主动开了口,就顺口请何佩珍帮个忙。何佩珍把谢蕙芳送到家之后,就来到了彭菊英家里,拿下取暖器放到了浴室里。放好取暖器,何佩珍没有急于离开,她看到彭菊英家里很凌乱,就动手帮助彭菊英打扫屋子。整理、擦洗——整整忙碌了一二个小时,把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何佩珍的行动打动了彭菊英,从此两人越走越亲近。

2013年10月18日,雾霾天气,何佩珍搀扶着谢蕙芳与彭菊英等从托老所里一同回家。彭菊英刚穿过斑马线,突然感到胸口发闷,喘不过气来,浑身无力,再也挪不动步子。何佩珍发现彭菊英没有跟上来,回头一看,只见彭菊英脸色苍白,额冒虚汗,急忙松开了搀扶谢蕙芳的手臂,转过身来搀扶彭菊英。原来,彭菊英除了骨质疏松,还患有气喘病,遇到天冷或雾霾就会发作。何佩珍劝说彭菊英去医院,彭菊英说家里有氧气。何佩珍把彭菊英一步一步搀扶到了家里,帮她接上了氧气。彭菊英慢慢地缓过了气来,伸手握住了何佩珍,眼中噙满了感激的泪花。

晚上,何佩珍因有事回到了南方新村的屋里。可是,她怎么也睡不着,老是牵挂着彭菊英的病情,凌晨三点拨通了彭菊英的电话询问病情,在电话里听到了彭菊英夹带着气喘的声音,才稍稍放心。清早,何佩珍从南方新村赶到了浦江虹浦小区彭菊英家里,说通了彭菊英,陪她去了仁济医院南院。经医生检查,彭菊英病情十分严重,如果再晚送一步,将导致心肺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彭菊英在重病观察室治疗了3天,然后转到了华东医院继续治疗。彭菊英在华东医院又住了19天,住院期间,何佩珍天天坐着地铁、公交去看望彭菊英,路上来回足足三个半小时。彭菊英出院回到浦江虹浦小区之后,何佩珍天天去陪伴彭菊英,帮助她洗衣、煮饭、打扫卫生,和她聊天说话,帮她消解寂寞与痛苦。

康复以后,彭菊英心情更加舒畅,身体更加健康,走路扔掉了拐杖。何佩珍的帮助深深地感动了彭菊英远在加拿大的子女,当他们回国亲眼看到母亲生活得快乐而健康,真想好好地酬谢何佩珍,而何佩珍只领心意,婉拒礼金。彭菊英的小儿子被何佩珍的善举所感染,回到加拿大之后,时常抽空去偏远的诊所服务病人。他从网上得知了“第八届可爱的闵行人”评选活动,怀着感激与敬重之情,郑重地投了何佩珍一票。

当事人如是说:我在日托所里认识了何佩珍,开始对她的举动有点误解,后来她像亲女儿一样善待我,还及时地救了我一命。——彭菊英(日托中心老人)

大家的女儿

何佩珍身边别人家的3把钥匙,一把是蔡桂凤家的,一把是彭菊英家的,另一把是托老所里92岁老人徐珍仙家的。何佩珍把自己的一颗女儿心交给了她们,她们把自己的家交给了何佩珍。徐珍仙是老西门动迁过来的独居老人,儿子白天在市区工作,晚上赶到市郊陪伴老娘。周三、周五晚上,儿子要在单位值班,老人只能独自过夜。何佩珍知道此事后,每逢周三、周五就去徐珍仙家里,陪伴着老人度过寂寞的黄昏。时间一长两人亲热得像母女一样,何佩珍叫徐珍仙老娘,徐珍仙也把何佩珍当做了女儿一样看待。

自从老母亲去世以后,何佩珍把日托站当作了家一样,成天陪伴着老人们。她给老人们送水倒茶,为老人们说说笑话唱唱歌;陪老人们看病,帮老人们买药。有一次,王杰老人因老伴住院而无人帮他买药,何佩珍坐了地铁到老西门的专卖药房为他买回了药。王杰老人感激地要给她车费,何佩珍怎么也不肯收下。 

何佩珍的家庭也可以说生活在弱势群体之中,她的老公当兵退役后分配在金陵东路的一家国营装潢商店工作,商店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关了门,他从此靠搬运、保安、勤杂等短工来维持生活。何佩珍因习惯性流产而不能生育,所以他们俩没有子女,她靠自己微薄的退休工资养老。有着内心隐痛过着清贫日子的何佩珍,却给让那些日近黄昏的孤老、病老带来了欢乐。为了让老人们活得开心,她专门去上师大老年大学学习沪剧、越剧,学会了就回来一曲一曲地唱给大家听,老人们时常津津有味地陶醉在她柔美的戏曲里。为了让老人们过足沪剧瘾、越剧瘾,她还主动和田林14村居委的沪剧班、越剧班挂上了钩,请他们来到托老所为老人们奉献精彩的表演。演员们被何佩珍的行为所感动,也乐意为老人们义演。

托老所曾经安排过两次市内旅游活动,一次坐上高铁去了金山城市沙滩,一次坐地铁去了陆家嘴滨江大道。上车、下车,走路、观赏——何佩珍一会儿推着这个,一会儿扶着那个,忙得不亦乐乎满头大汗。老人过得开心,何佩珍忙得开心。她成了老人们的开心果,是大家心目中最疼人最出色的好女儿!”。

做好事活得开心,别人开心,我也开心。这就是何佩珍的座右铭。 

居委干部如是说:我们居委的情况特殊,老人多、病人多、残疾人多,我们很需要像何佩珍这样的志愿者。——徐小芳(浦航三居委主管干部)

居委干部如是说:有人冷嘲热讽何佩珍是憨大,她总是一笑而过,她愿意做助人为乐的憨大,我们希望这样的憨大越多越好。——陈关荣(浦航三居委书记)

作者手记:   2005年春晚,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一支舞蹈《千手观音》看得我热泪盈眶,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一群少女,她们圣洁的灵魂与天籁之音达到了艺术的高度统一。她们灿烂而丰富的舞姿释放出生命里美与善的光芒和力量。那光芒照亮了我灵魂,那力量冲刷着我心底的泥沙。最近,我从何佩珍那里又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那种生命里的美与善的光芒和力量。在浦航社区日托中心,我看到了蔡桂凤、彭菊英、徐珍仙,还有谢蕙芳等老人。日近黄昏的老人们一个个精神焕发,仿佛晚霞般光彩而绚烂,几乎看不出她们的老迈与病态。是何佩珍改变了她们的生活状态,改变了她们的精神面貌,给她们带来了健康与欢乐。何佩珍像善待自己的母亲那样善待她们,她们享受着人间真情给予的阳光般温暖。何佩珍是老人们快乐的使者,生活的依靠。评选“第八届最可爱的闵行人”的活动使老人们万分激动,彭菊英饱含着热泪为何佩珍写下了推荐信,大伙儿一个个颤抖着的手签下了名。我想,救苦救难的千手观音其实就是善与美的象征。善与美是人世间的阳光与鲜花。何佩珍从小体弱多病,为了得到菩萨的保佑,父亲把她抱到了虹口的下海庙认了观音做母亲。然而,这位“观音的女儿”,从来不拜菩萨,不烧香,她一生用阳光般的真情和雨露般的善良温暖和滋润人间的生命之花。我从何佩珍的事迹中感悟到:如果每一个凡人都释放出点善与美的光芒与力量,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更加光明灿烂。


上海市闵行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