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明,男,1959年3月出生,农工民主党,上海大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闵行区新经济组织拥军优属协会会长。
主要荣誉:荣获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2014年《中国双拥》年度人物,2015年第五届光荣与力量—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提名、闵行区中国特色事业优秀建设者、闵行区新经济组织拥军优属之星等荣誉称号。
简要事迹:心怀感恩,帮助和带领乡亲致富。多年来,吴桂明在自己土生土长的颛桥镇光辉村创办了电气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10多家企业。每当公司遇有招工,吴桂明首先想到的是急需工作的村民们,现已有180多人在大华所属的企业上班。同时,作为一名来自新经济组织的镇人大代表,他经常走村入户深入员工家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尽己所能帮助他们在经济、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看到村民因得到自己的一个小小帮助而绽开笑容,我心里也说不出有多高兴!”说起这些吴桂明脸上总是溢满着幸福。
情系部队 ,乐为官兵办实事。吴桂明是个退伍军人,虽然离开部队已有三十多年,但对部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把对部队对军人的这份情感融化在拥军优属的具体行动中。为了让更多“两新”企业参与到拥军优属活动中来,在他的倡议下,2006年6月,闵行区成立了上海市第一家新经济组织拥军优属协会,吴桂明被推荐担任协会会长。协会成立后,他积极倡导企业开展“军企鱼水情,共创模范城”活动,组织开展了民营企业与驻区部队军民共建结对、“故乡指导员”等活动。同时还依托民营企业的优势,组织开展科技拥军、智力拥军活动。针对烈军属、残疾军人遇到的实际困难,他精心设计活动载体,组织协会开展“百户千元慰问烈属”、“百名功臣健康体检”、“向全区残疾军人赠送健身用品”等活动。逢年过节,他总要和公司班子成员带着物资和现金上门慰问烈军属和复退军人。至今,闵行区新经济组织拥军优属协会成员,从成立之初的63家发展到150家,协会成员企业先后安置了120多名军嫂和复退军人就业。
他,30多年一路打拼,创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为国家、为社会不断创造财富。他,始终感恩军营,一个人带动身边人拥军,激情做事,真情爱兵。他就是吴桂明,一位闵行区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兵。
这是一次“艰难”的采访。闵行区“两新组织”拥军优属协会会长吴桂明,一位“众望所归”的拥军典型,却低调到几乎不愿意回答媒体任何提问。记者请他介绍自己的拥军事迹,他笑着摆摆手:“真没啥,很多都不记得了。”
他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却简朴到汽车十年不换,皮鞋破了照穿。然而,做起拥军优属工作来,他却总是主动想官兵所需,“不知用了多少钱”。
——“那时的信念”让他甘愿付出
吴桂明,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上海大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闵行区分会秘书长,闵行区“两新”组织拥军优属协会会长。1978年入伍,1981年退伍后回到老家闵行区颛桥乡光辉村创办自己的企业,多年积极参与拥军优属工作。
吴桂明每天早上4点起床,6点45分到公司。他先在梅陇驾校兜一圈,再到1.5公里外的大华福利院看一眼,然后回到福利院隔壁的大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里外兜完,才到办公室度过一天。退伍34年,吴桂明几乎没有睡过一天懒觉。因为,在北京-20℃的清晨出早操的那三个冬天,已经刻定了他的人生作息表。
34年间,他创办了两所驾校、一家搬场公司、一家出租车公司、一家老年福利院,以及一些“谈不上规模的小公司”。
在那里,安置了几十名退伍军人和军属。
在那里,军人要搬家、学车,全部免费;要入住养老院,有绿色通道。2006年,闵行成立上海首家区一级的“两新”组织拥军优属协会,吴桂明被推选为会长。
“我们部队官兵的鞋还是比较结实的”
中春路上的大华驾校停着许多车子,成排成列,谨守各自的停车位边线。大太阳在车顶打出成片的反光,远远看去,像是等待阅兵的阵仗。不过,不久前,这里一度“停业”:上海预备役高炮师建师22周年,今年首次组织全市规模的成建制快速动员检验性演练。三团有重型装备100多辆,官兵1600多人,他们相中了一块占地21亩的演练场地。打听过后知道那是大华的驾驶培训基地,于是向业主吴桂明借用。吴桂明问:“你们需要多长时间?”三团回说一周左右。吴桂明便把驾驶培训挪到梅陇基地,清空场地,免费借给部队七天。演练结束,部队想给吴桂明一点补偿金,吴桂明拒绝了,“我不是为了钱。”
陆军预备役高炮三团政委吴伟去过吴桂明的办公室。那间办公室,空旷清凉。墙上挂着2009年吴桂明在人民大会堂拍摄的全景宽幅合照——那年11月,他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三面合围的办公桌放在中间,一叠文件、一杯茶、一台座机、两张照片,还有个毛主席像摆件。吴伟感叹:“太简朴了,哪能看出是个大款?”还有一次,吴伟看到吴桂明穿了双很破的鞋,忍不住问:“你穿多大码?我们部队官兵的鞋子还是比较结实的。”
“开挂的人生”和价值选择
吴桂明19岁当兵,在驻北京某高炮师军营生活4年。北京郊区的冬天,室温低到零下20多摄氏度,每天4点半,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出操,跑步1小时。1981年,吴桂明退伍,回到闵行光辉村,帮村里策划建造了1万多平方米的仓储公司,自荐成为公司业务经理,当年创造10万元利润。随后,他到村喷漆厂当业务销售员,一面革新工艺一面寻找市场,第二年企业创利超100万元。1992年,吴桂明筹资1200万元,创办上海大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逐步开办大华驾驶员培训部、大华搬场公司,形成汽车服务产业链。1999年,他筹资1500万元建造闵行区第一家民营福利院——上海大华福利院。
套用现在的网络词汇,这简直是“开挂的人生”。吴桂明不否认自己有做生意的天分,但他又说:“我现在‘奔六’了,回想起这辈子的发展,全赖当兵时的历练,回老家干事业,也是把当兵的拼劲带进了工作。”
成功不是没有代价。吴桂明27岁当上厂长,但常年应酬让他变成了180多斤的胖子,浑身是病。后来,吴桂明开始吃素,对财富也有了不同的看法,“应有尽有,不如应无尽无。”他越来越多地参与拥军优属和社会公益活动,固然离不开部队情结的驱使,但也是经历多了之后的价值选择。
今天的社会怎能忘记昨天的功臣
吴桂明当选闵行区“两新”组织拥军优属协会会长至今,共发动招募140多家成员单位。协会虽是松散型的组织,但有严格的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会长研究会,每年举行一次会员代表会议。吴桂明每年都会带民营企业家进军营,前往闵行区的对口支援单位慰问烈士遗属和伤残军人家庭,还在武警某中队建立了区民营企业军训基地。
问他花了多少钱做拥军优属服务,他答不上来,“我没有在意,也没有算过。”“以前,我父母在生产队加班,从来不计较工分。为国家付出在所不惜,是上一辈人对我们的教育。我当兵时满腔热血,心里想的是报效国家;我做企业,创造财富以后也想回报社会。”吴桂明出生在普通农民家庭,“那时的信念”对他影响如此深刻,以至于他有些不愿接受当下嘈杂的外部信息。
吴桂明曾经几次到梅陇镇看望退休工人、80多岁的原公浦老先生。原公浦是一名技术工人,1959年被调参加“保密工作”——在戈壁滩的原子弹研制基地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负责原子弹关键部件铀球的加工。鸵鸟蛋大小的铀球是20万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了10年的成果,加工要求“三刀”解决问题。原公浦顶着巨大压力成功完成任务,得名“原三刀”。此后他还连续多次参加国家核试验工作。
如今,这位身患晚期癌症的老人住在普通居民区,靠微薄的退休金过活。有关部门把他纳入“对国防有贡献的对象”来关爱,但远不足以支撑他的医疗费用,老人不得不四处奔走求助。吴桂明和闵行区民政局副局长黄建新去看望原公浦时,他心下不忍,掏出2000元现金塞给老人,老人激动得向他们下跪。
“国家功臣、第一代原子弹的研发参与者,为了这点钱给我下跪。我的心情没法形容。”吴桂明因为拥军优属活动去过戈壁滩,感受过“上无一只鸟,下无一根草”的凄凉寂寥。“你们写报道,一定要把这个人的故事告诉大家。”在闵行区组织的群体访谈上,吴桂明反反复复说着这句话。